原标题:“搭积木”式的装配式建筑未来将成主流,你的新房是否也是这样建成的?
搭积木也许是许多人儿时必备的开发智力小玩具,一块一块积木相互叠置、拼装,就成了一套小房子。
当然,在人们的观念中,房子当然并非是这么容易建成的,这需要强大的起吊技术、运输技术和拼接技术做支撑才能实现,如今,中国的基建技术已位于世界前列,且已经很成熟运用于桥建和轨道铺设作业中。这种类似于搭积木的概念将来在建筑上也能成为现实。
装配式建筑的定义为:建筑的部分或全部构件在工厂预制完成,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,将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组装而建成的建筑,称为预制装配式建筑。
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,建造房屋可以像机器生产那样,成批成套地制造。只要把预制好的房子构件,运到工地装配起来就成了。
装配式建筑在20世纪初就开始引起人们的兴趣,到六十年代终于实现。英、法、苏联等国首先作了尝试。由于装配式建筑的建造速度快,而且生产所带来的成本较低,而且以装配化作业取代手工砌筑作业,能大幅度减少施工失误和人为错误,保证实施工程质量;有效提高产品精度;而且减少了噪声扰民和建筑垃圾的排放,节约世界资源能源。
2015年年底,国家发布了《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》,决定2016年全国全面推广装配式建筑,并取得突破性进展;
2015年11月14日,住建部出台《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》计划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20%以上,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筑的比例50%以上;
到了2016年2月,国务院出台《关于全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》要求要因地制宜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、钢结构和现代木结构等装配式建筑,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,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%;
2016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全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,提高建筑工程标准和质量;
2016年7月5日住建部出台《住房城乡建设部2016年科学技术项目计划装配式建筑科技示范项目名单》并公布了2016年科学技术项目建设装配式建筑科技示范项目名单;
2016年9月14日国务院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,提出要全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产业体系调整升级;
2016年9月27日国务院出台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》,对全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重点区域、未来装配式建筑占比新建筑目标、重点发展城市进行了明确。
同时,发展装配式建筑能助推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,带动产业链发展;同时引导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,对工人的整体素质的提升和推动城镇化建设起到重要作用。
据统计,2015年全国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为7260万平方米,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为2.7%。2016年全国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为1.14亿平方米,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为4.9%,比2015年同比增长57%。
截至目前,全国31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全部出台了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有关政策文件,整体发展形态趋势已经形成。
装配式建筑规模的扩大直接带动了设计、施工、部品部件生产、装配化装修、设备制造、运输物流、及相关配套等全产业链的发展。
同时,相对于传统现浇建筑,装配式建筑可缩短施工周期25-30%,节水约50%,减低砌筑抹灰砂浆约60%,节约木材约80%,降低施工能耗约20%,减少建筑垃圾70%以上,并明显降低施工粉尘和噪声污染。
但是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依托的主要是技术的成熟和产业链的支撑。由于过去产业化的基础比较薄弱,装配式建筑的一些优势还没有体现出来。
比如成本,规模化的制造本来价格上是有优势的,但我国的装配式建筑发展处在小规模的示范阶段,部品部件的生产还没形成标准化、通用化和社会化,特别是管理环节还与现代化建造方式不匹配。
虽然尚不成熟,但我国装配式建筑正呈现平稳健康的发展形态趋势。据相关部门透露,2017年1至10月,全国已落实新建装配式建筑项目约1.27亿平方米。
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司长苏蕴山表示, 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,由于过去产业基础薄弱,装配式建筑在成本上的优势尚未显现。今后随建筑工业化水平的提高、管理上的水准的进步、规模效应的扩大和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,装配式建筑的成本优势将进一步显现。
另外,苏蕴山也指出,各地区发展装配式建筑实行区别对待,不搞一刀切。“能快则快,不具备条件的地区也不要急于求成。”
苏蕴山强调,实际上考虑建安成本、财务成本、工期成本等,装配式建筑相比传统的建造方式,从成本上来说更节约。
而根据专业机构测算,装配式建筑规模达到20万平方米,完全能跟传统的建造方式成本持平。
“只要把完整的产业链做起来,成本优势就会显现出来。”苏蕴山说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