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给孩子立规矩之前家长常陷入这5种误区其中第2种最普遍

返回
时间: 2024-02-29 21:32:31 |   作者: 应用技术 1

  因为从小不给孩子立规矩,铁定要出大问题:没有是非观、自私霸道、一身坏毛病等。

  另一方面,虽然很多家长已意识到给孩子立规矩的重要,但在如何立规矩方面,却经常陷入误区,导致收效甚微。

  在面对天真可爱的孩子,不少家长对何时给孩子立规矩,其实没什么概念,在他们看来,孩子还小,大人要呵护他们的天性,等到他们大了再立规矩也不算太迟。

  这时候,孩子开始萌生自我意识,当我们给他们立规矩时,孩子在日常习得中,会慢慢地把各种规矩变为一种习惯。

  反之,如果我们错过了早期最佳的立规矩时机,等到孩子大了之后,可能就已养成了坏习惯,这时候就很难给他们立规矩,即使我们强行给孩子立规矩,实际效果也不理想。

  给孩子立规矩,并不是刻意用条条框框来约束孩子,而是把规矩融进生活中。比如吃饭不能到处乱窜,要坐在餐椅上;外出在公共场所不能喧哗和吵闹,要保持安静;去别人家做客时,未经允许不能乱翻乱动主人家的东西……

  把立规矩变成家长单方面的强硬行为,是在给孩子立规矩这件事情上最常见的一种误区。

  很多家长在给孩子立规矩时,习惯于把立规矩变成家长单方面的行为,对孩子要求这或要求那,孩子只能无条件服从。

  其实在给孩子立规矩时,不能只是家长单方面的行为,孩子也必须是制定规矩的参与者,这样才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认同感。

  此外,不少家长在给孩子立规矩,显得过于简单粗暴和生硬,把本应以引导为主的规矩变成一种强制行为。

  当孩子的积极性和认同感被充分调动起来的时候,他们在遵守规则方面就会从被动到主动。

  从表面上看起来,简单粗暴的立规矩似乎有“立竿见影”的效果,但它并不具有可持续性,中途往往会夭折。

  从教育实践中来看,家长给孩子立规矩,如果完全依赖于孩子的自觉,而没有适当的监督,最后这种规矩将成为一纸空文,毫无作用。

  家长对立规矩秉持怎么样的态度,孩子也会从家长身上感受到这种态度,进而模仿自己父母的行为。

  家长在立规矩这件事上如果能做到一以贯之,孩子也能在耳闻目染下养成好的规矩。

  因此,我们家长在给孩子立规矩时,必须要内心坚定,该坚持的就要坚持,同时也不能缺少温情,不能因为孩子暂时未达到要求,就失去教育耐心而斥责打骂孩子。

  家长和孩子进行平等沟通,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,既满足了孩子的安全感需求,又能通过沟通方式让孩子明白道理。

  比如,妈妈要求孩子能这样做,可爸爸出于疼孩子的缘故却偷偷“放水”;或者是父母要求孩子这样做,可爷爷奶奶因为宠溺孩子而放任不管。

  共同生活的亲属不一致的要求,容易让孩子无所适从、好坏不分,这也就无从谈起立规矩了。

  所以,家庭成员之间需要先做好沟通,在给孩子立规矩问题上达成一致,这样才有机会把孩子的规矩立好。

  举例来说,家长要求孩子读书,自己却常当着孩子的面刷手机玩游戏。实际上,那些沉迷手机的孩子,大多数是由于从小“浸泡”在这样的环境,在不知不觉中被家长“同化”了。

  家长如果言行不一,在短期之内看不出对孩子有多大的负面效应,但从长远来看,孩子会失去对基本规则的敬畏感,从此我行我素。

  对家长来说,不能等到孩子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才考虑立规矩这件事,而是要主动出击,趁孩子年龄尚小的时候,就对他们进行积极的引导,这样有助于培养小孩子的规则意识。